摘要: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是集约型、惠民型、融合型、生态型、改革型的城镇化。
城镇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规律,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科学推进城镇化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也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要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六项主要任务。正确理解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有利于系统把握推进城镇化的方向和重点。结合学习中央最新精神,笔者认为,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基本内涵至少体现在如下八个方面:
一是根本目的:农村居民的市民化。让更多农民到城镇定居并享受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新型城镇化的直观表象,也是根本目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2000-2012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由10.5个百分点扩大到17.3个百分点,这种半城镇化状态严重影响了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也造成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和问题。实现人的城镇化是城镇化的首要目标,这至少有两个突出标志:其一,将进城的农村居民户籍调整为城市居民。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这就要求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决定》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不同规模城市的人口调控政策,优先解决存量,有序引导增量。从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应注重发挥城市群和中小城镇对农村人口的吸纳能力。当然,从改革的长远要求来看,最终目标是要取消城乡户籍制度,彻底破除附着在城乡居民身上的外在标签。其二,让转变了身份的农村居民能够真正享受到平等的市民待遇。这是农民变为市民的实质要求。《决定》提出要“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亦明确指出:“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为此,新型城镇化一定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抓紧细化落实户籍制度改革和公共服务提升等方面的相关政策,积极完善体制机制,为农民进城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农民工融入城镇的素质和能力,真正让更多的农民能够在城市里落得下、生活好、有尊严。
二是总体要求:发展模式的集约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加快发展,各地区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建成区膨胀过快、新城新区设置过多、资源能源消耗过大、生态环境压力过重等问题也愈加凸显。2000-2010年,全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78.5%,而同期城镇人口只增长45.9%,“土地城镇化”特征十分明显。作为土地、水、矿产等战略资源人均占有量十分匮乏的国家,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必须摒弃既有发展模式,切实在内涵增长和存量挖潜上狠下功夫。《决定》提出要“从严合理供给城市建设用地,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部署推进城镇化主要任务时明确提出,要“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切实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为此,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一要进一步突出城市规划、土地规划的法律地位,抓紧出台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切实提高规划制定的科学性、规划调整的严肃性、规划实施的稳定性、规划监督的规范性。二要切实提高城市发展质量,严格控制新城新区建设和城市发展规模,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努力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和建成区人口密度。三要切实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全面提升城市国土开发强度和建设管理水平,切实体现城市发展高效集约的总体要求。
三是基础动力:产业支撑的高效化。城市发展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需要产业的强有力支撑。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动力源泉,只有依靠产业支撑推进的城镇化才是真正的城镇化。近来出现的诸多“鬼城”,很大程度上源于其支撑产业的虚无或城市功能的单一。《决定》提出要推动“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要求“根据城市资源禀赋,发展各具特色的城市产业体系”。在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中,各个城市应围绕市场需求,立足比较优势,注重提升经济功能,不断促进产业与城市的互促互动。在城市主导产业的选择上,既要考虑与周边城市产业的联动衔接,又要坚持错位发展、特色发展。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可适当发展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努力提升城市的集聚效应和人口规模;东部地区则在新型工业化方面率先突破,大力发展科技研发、现代物流等产业,积极探索“四化同步”和创新发展新路径,重点提升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各个城市在发展产业的过程中,都要注意对资源环境的保护,在产业布局上特别要注重园区化、集中化。在规划建设钢铁、石化、水泥等环境污染较重产业时,要特别注重企业微布局的合理性,避免造成对城市发展和城市居民的严重影响。
四是重要任务:城乡发展的一体化。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任务。一方面,要强调通过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来带动传统农业的发展,切实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拉伸农业产业链和农产品附加值,使更多农民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中解脱出来,进而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新动力;另一方面,要通过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村经济,这其中隐含了很多农村土地、金融、科技、经营方式等方面的大量改革,不以这些改革为基础,企业和市场的主体作用难以发挥,以工促农也难以形成完整的体系。而推进所谓的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改变过去城乡发展在生产、生活方式上的巨大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任务包括:发展规划一体编制;基础设施一体建设;资源要素一体配置,《决定》明确提出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产业发展一体布局;生态环境一体建设;城乡事务一体管理,要改革创新人口、户籍、土地等城乡管理体制;公共服务一体享用,重点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城乡居民都能公平地享受发展改革成果;城镇体系一体推进。要科学引导人口和产业的有序流动,促进不同区域的合理分工,注重从更大地域范围上优化空间布局和生产要素,积极培育重点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
五是支撑条件:发展环境的生态化。推进新型城镇化,要高度重视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在战略层面上,要按照《决定》要求,抓紧“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科学优化全国城镇化布局和总体框架。在城市建设上,要鼓励各个城市科学利用山、水、林、园的独特生态功能,创建山水相依、林园共秀的生态型城市。这正如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要求的那样,城镇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充分尊重广大群众对生态文明的向往,积极完善生态系统和环境设施,努力扩大森林、湖泊、湿地等绿色生态空间比重,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和环境容量,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力优化美化生产生活环境。充分利用宝贵的生态资源,积极发展生态观光、养老休闲、旅游度假、文化创意等高端服务业,努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融,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互利双赢。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要积极推进绿色建筑、绿色交通和绿色行政,创建生态、高效、安全的城市环境,为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六是重要标志:地域文化的品牌化。文化是城市建设发展的魂魄,是凝聚人、吸引人的重要载体,也是提升城市软实力和独特魅力的有效催化剂。城市文化品牌的确立要充分尊重历史沿革与时代要求,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聪明智慧。城市文化发展不能仅停留在理念和口号层面,而应体现在城市建设发展的各个方面和细节,大到城市发展战略定位和总体规划的制定,小到基础设施、一砖一瓦的技术标准和风格样式。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城镇建设“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为此,每个城市都应注重历史文化的挖掘和培育,切实提高历史文化保护水平,有力促进形成有城市记忆、独特的、富有魅力的城市品牌和地域标识,通过文化发展提升城市的知名度,逐步消除“千城一面”的痼疾。与此同时,应进一步提高文化开放水平,积极培育文化产业,让文化产生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为城镇化健康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七是体制保障:管理水平的现代化。城市管理者的水平能力,是决定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一要提高城市战略规划水平。要科学制定每个城市的总体规划,实事求是地确定城市定位、原则目标和发展重点,战略规划确定后要坚持“一张蓝图管到底”,始终保持战略规划的科学性、稳定性、长期性和权威性。二要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高度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和建筑的质量管理,特别注重从技术标准、质量细节等方面入手,强化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加强部门执法力度,实行责任终身追究制度。正如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要求的那样,“建筑质量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城市未来与传承,要加强建筑质量管理制度建设,对导致建筑质量事故的不法行为,必须坚决依法打击和追究”。与此同时,要克服重建轻养问题,高度重视建筑物的维护保养,不能只建新不护旧,确保每一个新增建筑都能够长久保存下来,确保每一分投入都能够长久的积累下来。三要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城市政府的公共服务意识和理念,促进城市管理由“执法型”向“服务型”转变。
八是推动机制:投资渠道的多元化。全面完成我国的城镇化任务,除了科学规划、产业支撑、管理制度等体制机制保障外,还需要有稳定持久的资金来源。《决定》立足推进我国城镇化的历史任务,明确提出了建立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的要求:其一,要完善地方税体系,逐步建立地方主体税种,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其二,在完善法律法规和健全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基础上,建立健全地方债券发行管理制度,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发债等方式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其三,要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发挥好现有政策性金融机构在城镇化中的重要作用,同时研究建立城市基础设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其四,放宽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用设施投资运营,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同时,要处理好城市基础设施服务价格问题,既保护消费者利益,又让投资者有长期稳定收益。
本文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 责任编辑:周隆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禁止任何商业用途。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新城镇招商网立场。
- 浏览:401 武汉伊托邦: 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武
- 浏览:380 陕西:新型城镇化进程——大西安
- 浏览:376 乐陵联社:亿元资金助力新型城镇
- 浏览:369 邯郸冀南新区:“6+1”招商引资
- 浏览:368 盈科旅游执行总裁王涛:大众旅游
- 浏览:368 刘元春:长江经济带发展给中西部
- 浏览:358 新型城镇化将成经济定盘星
- 浏览:356 德州打造田园综合体 培育农业发
-
[湘潭] 湖南湘潭雨湖新区综合开发
面积: 7698 亩 浏览:6014
-
[长沙] 宁乡沩东新城南苑片区项目
面积: 1123 亩 浏览:4616
-
[兰州] 甘肃兰州26万平方米伏龙坪地区整体改造建设民族民俗风情园融资
面积: 390 亩 浏览:4162
-
[徐州] 徐州市(鼓楼区-下淀路煤机厂地块)
面积: 232 亩 浏览:3986
-
[徐州] 徐州市(云龙区东店子村地块)
面积: 433 亩 浏览:3899
-
[武汉] 武汉江夏纸坊城旧城改造项目
面积: 644 亩 浏览:13227
-
[武汉] 武汉硚口1135片地块开发项目紧急招商
面积: 1180 亩 浏览:5358
-
[江门] 广东江门台山市三合镇40亩鱼塘转让
面积: 40 亩 浏览:4626
-
[武汉] 武汉江夏郑店华中商贸物流城
面积: 11.25 万亩 浏览:4149
-
[长沙] 长沙岳麓大王山旅游度假区中心区及配套区招商
面积: 90 亩 浏览:3624

